《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年下降18%,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到2030年,进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单位GDP能源消耗持续大幅下降。
氢能方面,文件重点聚焦大规模制绿氢、氢储运与氢能综合应用等方面内容,相关内容如下:
一、专栏1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支撑技术
研究掺氢天然气、掺烧生物质等高效低碳工业锅炉技术、装备及检测评价技术。
氢能技术。研发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制氢技术、大规模物理储氢和化学储氢技术、大规模及长距离管道输氢技术、氢能安全技术等;探索研发新型制氢和储氢技术。
二、专栏2 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
低碳零碳钢铁。研发全废钢电炉流程集成优化技术、富氢或纯氢气体冶炼技术、钢-化一体化联产技术、高品质生态钢铁材料制备技术。
低碳零碳化工。针对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高碳排放化工生产流程,研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技术、原油炼制短流程技术、多能耦合过程技术,研发绿色生物化工技术以及智能化低碳升级改造技术。
三、专栏3 城乡建设与交通低碳零碳技术
新能源载运装备。研发高性能电动、氢能等低碳能源驱动载运装备技术,突破重型陆路载运装备混合动力技术以及水运载运装备应用清洁能源动力技术、航空器非碳基能源动力技术、高效牵引变流及电控系统技术。
四、专栏4 CCUS、碳汇与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与替代技术。研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监测与核算技术,研发煤矿乏风瓦斯蓄热及分布式热电联供、甲烷重整及制氢等能源及废弃物领域甲烷回收利用技术,研发氧化亚氮热破坏等工业氧化亚氮及含氟气体的替代、减量和回收技术,研发反刍动物低甲烷排放调控技术等农业非二气体减排技术。
五、专栏 5 前沿和颠覆性低碳技术
新型绿色氢能技术。研究基于合成生物学、太阳能直接制氢等绿氢制备技术。
六、专栏 6 低碳零碳技术示范应用
强化氢的制-储-输-用全链条技术研究,组织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在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建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燃煤机组灵活调峰、煤炭制备化学品等示范工程。
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示范工程:在钢铁、水泥、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建设规模富氢气体冶炼、生物质燃料/氢/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可再生能源生产化学品、高性能惰性阳极和全新流程再造等集成示范工程。
七、专栏 10 碳达峰碳中和国际科技合作
碳中和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围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低碳工业流程再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推动设立碳中和科技创新国际论坛。深度参与第四代核能系统等国际论坛,宣传交流我国碳中和技术进展。
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绿氢的应用被公认为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电解水制氢可用于储能,接收可再生能源产生的间歇性电力;在发电、化工、钢铁和交通运输等领域,氢气可用作进料。但只有在氢的生产环节中尽可能减少碳排放,也就是生产绿氢,氢能才有助于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脱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