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千辆氢车!氢气产能6万吨/年!山东淄博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发布
发表时间:2022-08-25     阅读次数:     字体:【

8月24日,山东省淄博市印发《淄博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0年)》,其中指出: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达到4000台,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达到500辆,氢气产能(外供)达6万吨/年,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突破200亿元,累计建成加氢站12座,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辆。

图片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直接跳转至原文

二、总体要求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氢能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氢能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打造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创新高地。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建成集氢能创新研发、装备制造、产品应用、商业运营于一体的智慧氢能与燃料电池引领区,氢能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

第一阶段(2022年),为氢能产业全面起步期。产业发展制度体系逐步完善,聚集30家以上的氢能产业相关企业,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达到2000台,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达到300辆,氢气产能(外供)达5万吨/年。加快布局燃料电池公共交通、城市物流及分布式发电装备产业,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突破50亿元。工业副产氢纯化、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材料及动力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率先取得突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序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加氢站5座(含综合能源港等);推广应用取得初步成效,燃料电池汽车在公交、物流等商用车领域率先应用,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辆左右,实现柴(汽)油替代约1万吨/年,减少碳排放约3.2万吨/年;实现燃料电池在应急电源、通信基站、储能与分布式发电等领域的重点突破。

第二阶段(2023年到2025年),为氢能产业加速发展期。建成覆盖氢气制备、储运、加注、氢燃料电池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氢能产业链条基本完备,培育5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企业,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达到4000台,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达到500辆,氢气产能(外供)达6万吨/年。燃料电池公共交通、城市物流及分布式发电装备产业实现突破,氢能重卡开展推广应用,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突破200亿元。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材料、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及配套设施网络逐步完善,氢能在商用车、乘用车、分布式能源、储能、农业等应用领域量化推广,累计建成加氢站12座,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辆,实现柴(汽)油替代约3万吨/年,减少碳排放约10万吨/年;氢能在储能与分布式发电、电网调峰调频、农业、康养等领域逐步推广应用。

第三阶段(2026年到2030年),为氢能产业塑造优势期。商业化应用更加多样化,氢能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培育20家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实现氢燃料电池、电堆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达到50000台,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达到2000辆,氢气产能(外供)达10万吨/年,绿氢占比稳步提升。燃料电池公共交通、城市物流、重卡及分布式发电装备产业、氢气检测、加氢站维保等实现商业化运营,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备用电源、热电联供系统等实现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高端乘用车实现产业化,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突破500亿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综合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累计建成加氢站20座,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4000辆,实现柴(汽)油替代约14万吨/年,减少碳排放约45万吨/年。建成一批高水平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在氢能领域形成创新引领新优势。建立氢能产业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共享经济、新型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新型智慧城市等新业态深度融合的新型智慧生态体系。

三、发展布局

(一)空间布局

依托现有氢气资源、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发展格局,按照“氢源保障、引领带动、产业聚集、协同发展”的原则,引导产业要素资源向相应区块集聚发展,形成“一城、两核、四基地”的氢能全产业链新格局。

“一城”:氢能城市建设核心区。规划范围为中心城区(含张店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下同)。立足城区建设、交通、商贸、教育等优势,持续布局氢能综合应用项目,拓展中心城区氢能综合应用场景,构建全市氢能建设核心区。

“两核”:北部发展核心区和南部发展核心区。北部发展核心区以东岳经济开发区为引领,辐射高新区、齐鲁化工区、桓台经济开发区等经济园区,打造北部氢能产业发展核心;南部发展核心区以淄川经济开发区、博山经济开发区为引领,辐射经济开发区、周村经济开发区等经济园区,打造南部产业发展核心,形成南北呼应、竞相发展的“双核引擎”,引领全市氢能产业跨越发展。

“四基地”:重点建设以临淄区、周村区、桓台县为主的规模化制氢产业基地,以周村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为主的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淄川区、博山区、桓台县为主的燃料电池商用车产业基地,以博山区、桓台县、高新区为主的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核心部件产业基地。以产业培育为重点,构建完善的氢能产业生态圈,引导氢能产业空间集中、功能集聚、错位发展。发挥基地氢能产业优势条件,重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拓展氢能应用领域和商业运营模式创新,打造“氢能创新产业圈”。

(二)产业布局

1.规模化制氢产业基地。以临淄区、周村区、桓台县为主,依托工业副产氢重点企业和氢气纯化企业,布局制氢产业链,建设规模化制氢产业基地。联合山东氢能基础产业研究院、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光解水制氢、光电联合制氢等新技术,研究探索分布式制氢技术(加氢站一体化制氢加氢),形成以“化工副产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技术发展路径。多层次、多渠道、多模式开展与上海电力新能源、阳光电源、新天绿色能源等绿氢生产企业的合作,提高我市制氢水平。

2.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周村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为主,重点突破氢气制、储、运、加、用等相关装备制造技术,着力打造氢能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依托氢能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电解水制氢和光电联合制氢装备等可再生能源制氢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发展氢气提纯装备、氢液化装备、低温液态氢储运装备、高压气态氢储运装备以及采用复合储氢技术的新型储氢装备,推进固态储氢技术攻关。发展氢气运输管道装备,突破管道材料、压缩机、氢气计量等关键技术。加快发展加氢机、控制阀组、氢气压缩机、站控系统等氢能配套产业。着力推进与制储运相关的合金、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发展。集中布局建设一批氢能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和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为全市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检验、检测、认证和标准化支撑。

3.燃料电池商用车产业基地。以淄川区、博山区、桓台县为主,重点引进燃料电池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建立完整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建设燃料电池商用车产业基地,推进燃料电池商用车、燃料电池及系统产业化发展。大力引进具有自主创新成果、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及科研团队,打造燃料电池商用车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产业基地,鼓励发展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环卫车、渣土车、叉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整车产品及动力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积极引进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氢燃料电池整车企业,推进整车企业与氢燃料电池企业开展整车集成合作,率先发展自主可控的高可靠性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加速推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商业化进展。

4.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核心部件产业基地。以博山区、桓台县、高新区为主,依托东岳集团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淄博市氢能关键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建设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核心部件产业基地。推进燃料电池膜电极、催化剂、碳纸、双极板、电堆等关键材料及部件的技术攻关和规模化制造,不断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动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自主化进程,形成从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电堆、金属双极板、空气压缩机和催化剂等到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关键核心部件的产业链闭环供给体系。

(三)发展路径

1.氢气制取。近期以工业副产氢就近供给为主,充分利用全市工业副产氢优势,大力发展氢气提纯技术,提升氢气品质,提高工业副产氢利用率,带动化工行业不断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中远期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等新技术和加氢站一体化制氢加氢新模式,逐步降低制氢成本。

2.氢气储运。近期重点发展高压气态储氢和长管拖车运输,探索液氢和氢气管网的推广应用;中远期按照低压到高压、气态到多相态(低温液态、固态、有机氢载体等)的方向逐步提升氢气的储存运输能力,实现液氢储运的商业化,探索推进高效、智能氢气输送管网的建设运营。

3.加氢站建设。按照由点及面,由专用向公用、民用,由城区向城镇发展的思路,以应用场景需求为导向,合理配套、适度超前推进加氢站布局建设,优先在氢资源丰富、应用场景成熟的区县重点布局,适时向全市推广。近期重点推进城市公交、物流、环卫等专用车加氢站建设,开展油、氢、电、气为一体的综合能源港试点;中远期有序推进产业园、物流园和城际高速加氢站网络布局建设,规模化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依托S29高速公路(淄博段)沿线和G20高速公路(淄博段)、济南—高青—东营高速沿线,布局一纵一横“氢走廊”,在有条件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沿线建设加氢站。

4.燃料电池系统。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高端装备的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进一步强化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和固体燃料电池陶瓷膜等膜材料技术在国内的龙头地位,尽快实现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及电堆、双极板、催化剂、碳纸等“卡脖子”关键技术突破,逐步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以自主研发为主,加强国际合作,持续开发高功率系统产品,提高产品性能、寿命和自助化供应率,持续降低成本,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5.氢能推广应用。优先在公共交通、重卡物流、市政环卫、物流配送、公务用车等领域推广应用,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运营项目。依托公铁水联运的现代物流产业优势,推广应用氢能物流车。结合新型物流中心城市建设,利用现有加氢站布局,积极发展市内短途氢能物流运输,探索实施物流园区至铁路物流基地之间的氢能物流线路。依托我省两纵两横“氢走廊”,适时推进建设长途燃料电池重载汽车运输项目,实现氢能物流重卡的长距离运输应用。鼓励氢能企业与会展、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融合发展,探索氢能在通讯基站备用电源、“光电+氢储能”一体化及分布式供能等领域的应用;中远期扩展到乘用车、电网调峰、应急保供及大规模分布式供能等领域。

四、重点任务

重点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我市氢气制取、氢燃料电池生产等特色优势,补齐氢能产业发展短板,加速氢能产业发展要素集聚,加大“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实施力度,搭建多元化氢能应用场景,实现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一)核心技术突破工程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氢气制、储、加以及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加强技术攻关与核心技术突破,提升氢能核心技术成熟度,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突破低成本制氢技术。

2.突破储运加技术。

3.突破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

(二)产业链条培育工程

1.引进一批龙头企业。

2.鼓励企业转型氢能产业。

3.大力培育氢能配套产业。

4.建设氢能特色产业园区。

(三)应用推广工程

1.交通服务领域推广应用。

2.储能和分布式发电领域推广应用。

3.化工冶金领域节能降碳推广应用。

4.创新商业模式推广应用。

(四)基础设施保障工程

1.建设氢源保障体系。

2.建设加氢保障体系。

3.建设储运保障体系。

(五)产业平台建设工程

1.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2.建设安全管理平台。

3.完善公共服务平台。

4.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上一篇:一场重要收购,如何影响国内氢能行业格局?
下一篇:系统寿命30000小时!华丰燃料电池新品正式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