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到2060年,全社会用电量从10万亿千瓦时增加到21万千瓦时。从2025年开始,每年新增的用电量应该由非化石能源提供。绿氢作为长期储能介质,可在极端条件下为电力系统提高韧性支持。绿氢合成甲烷、甲醇等绿色燃料和化工原料,与已初步实现产业化的绿氨等绿色燃料一起成为新型能源体系中重要绿色能源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周孝信在日前举办第七届未来能源大会上说。
能源体系变革是一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产业、政策、市场等多个维度。任何单一技术的突破、单一主体的努力、单一系统的完善都难以独立完成这一历史性使命。因此,协同既是应对变革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要强化能源系统内部协同,聚焦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全链条,大力探索颠覆性技术与融合创新模式。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协同互补。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的协同发展,让能源系统更具韧性,更能适应未来需求。要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围绕能源产业的发展需求,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富有韧性的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技术层面,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桥梁,推动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先进核能、氢能等关键技术。
据介绍,绿氢与新型电力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其生产过程和发电应用,对于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调节能力具有显著作用。
周孝信认为,绿氢作为一种长期储能解决方案,在极端条件下能够为电力系统提供必要的韧性支持。基于绿氢等绿色燃料技术,通过生物质燃烧发电、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等碳资源,与绿氢合成甲烷、甲醇等绿色燃料和化工原料,已经初步实现产业化的绿氨,绿氨作为一种无需碳源的合成氨绿色燃料,正逐渐成为新型能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绿色能源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西部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转化,预计未来将实现绿色电力与绿色燃料的东输并行,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西能东输模式。
绿氢是可再生能源的“高效搬运工”和“超级储能罐”,其产业成长和发展与市场上的投资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长,氢能产业吸引了大量资本。投资主体在氢能领域的布局,从技术研发到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链完善提供了资金支持。投资活动的活跃促进了政策制定和行业标准建立,加速了氢能技术商业化。氢能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方向,并为金融市场创造了新的增长机会。
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世界能源投资报告》,2024年全球能源投资总额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预计至2025年,投资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3.3万亿美元。在这一投资趋势中,约有三分之二的资金将被分配至可再生能源、电网和储能等清洁能源领域。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新增量将达到585GW,占全球新增发电装机总量的92.5%,显示出其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为了实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增至三倍的目标,未来六年内每年需新增装机量超过1120GW,且每年需额外投资5000亿美元。这一目标不仅预示着挑战的存在,更强调了全球能源界在协同创新和增加投资方面的紧迫性。(中国能源报记者 王长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