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实现高温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新设计
发表时间:2023-02-16     阅读次数:     字体:【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素力和研究员孙公权团队在高温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HT-PEMFC)低界面传质阻力多孔电极设计构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基于多孔电极表面能调控,实现了非连续磷酸液-固界面层的可控构建,并阐释了该界面结构在工况下的演化机制与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

高纯度氢气在制取、存储、运输及加注方面存在技术瓶颈。在HT-PEMFC中,由于运行温度升高,电极对毒化组分耐受能力大幅提升。如果HT-PEMFC技术实现醇类、汽柴油等液态燃料重整制氢产物的直接利用,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燃料储运问题。但与发展较为成熟的低温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相比,HT-PEMFC的面积比功率仅为其1/3至1/2,严重制约了工程应用与商业化进程。

针对上述挑战,团队基于近年来在HT-PEMFC磷酸界面构建与演化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通过多孔电极表面能调控的方法,建立了磷酸非均匀聚集与浸润的全新界面结构,并结合静电纺丝与电化学刻蚀手段,在微纳尺度实现了纤维多孔电极的超疏酸构建。随后,团队利用原位环境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到模拟工况条件下磷酸液滴在多孔电极内的聚集分布,在实际多孔电极中实现了“非连续”液态磷酸界面层构建,颠覆了传统多孔电极的磷酸均匀浸润模式。该界面结构大幅降低了液态磷酸对催化活性位点的覆盖厚度,进而显著降低了界面传质阻力。

与传统电极相比,该多孔纤维电极组装的HT-PEMFC膜电极峰值功率密度提高了28%,展现了该类燃料电池的实际应用潜力。

 
上一篇:宜家应用氢燃料电池重卡 打造绿色物流网络
下一篇:国内首个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正式投用!同期开工6座站!